Don’t Look Back

[youtube sy_VpCc0WEs]

Bob Dylan’s American Journey, 1956–1966
這個以Bob Dylan五零、六零年代背景,帶過他童年在明尼蘇達,之後搬到紐約格林威治村,成為民歌手,以至於後來成為搖滾音樂史上重要人物-出道前後10年間關係他的轉變的手稿、音樂、私人照片、影片、時代背景為主題的展覽,卻是以1967年的D. A. Pennebaker 為他英國巡迴之旅拍的紀錄片 “Don’t Look Back”作為結尾,真的很耐人尋味,以回顧為主題,卻以不回首畫下句點。看到年輕的Dylan, 真的不免感嘆,他真的是活化石。以 Blowin’ in the Wind Blowin_in_the_Wind.mp3 而家喻戶曉的民歌手,然後成為民歌運動+反戰靈魂人物,接著走上”電音”引起原本支持歌迷的強烈反彈,在皇后區Forest Hills Stadium逢換歌就被Booed(噓),一不做二不休地與Hawk(後來的The Band)合作, 到英國巡迴。並拍攝了違背當年所有紀錄片該遵循的音樂記錄片 “Don’t look back”,之後所有的音樂影片無不深受其影響。活化石不只是活化石,他是寫歷史的那個人。

Bob Dylan The Morgan Library & Museum 是ㄧ個小巧精緻的博物館。小小的展場裡,排滿了密密麻麻的私人珍藏。博物館很用心的安排每一個角落,有限的空間卻可以進ㄧ步窺見這個音樂史上的神祕人物的背後。他的偶像、他的同期、當年的景物,依時間順序佈置在牆上,玻璃桌裡,ㄧ格ㄧ格的隔音區塊有他早期出的每ㄧ張唱片供使用者 “點播”。從手札完全可以看到那個多話的詩人、說話含糊不清卻滔滔不絕的批判者 🙂

我發現有一段有趣的文字,他說當他第一次聽到Beetles的歌曲,he was “knocked out”-(拳擊的KO 呵) 因為他從未聽過這樣合諧的音樂。。。他與披頭四兩個都是歌手兼創作,讓歌迷開始要求歌手也要會創作。

牆上有一段文字說道,如果Dylan的作品停留在66年,他將是音樂史上最具重要性、影響力的人物之ㄧ。但是他的作品並沒有停留在66年,相對的他不停地不停地創作,然而他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卻沒有因此減少,晚年許多成功的專輯,證明了他寶刀未老,流行音樂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。(2006年的Modern Times滾石還給了嚇人的五顆星)

放在最前面的影片為 “Don’t Look Back”的著名開始片段,乃D. A. Pennebaker為他的歌 “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” 拍的MV。 “Don’t Look Back” 當年深受年輕觀眾喜愛,也將Dylan包裝成搖滾明星。不過剛發行也曾被影評譏笑根本不能說得上是電影的電影、雜亂無章,只是把片斷拼湊起來而起 (當時代先驅的辛苦)。

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Knockin’ on Heaven’s Door (Dylan原創)[audio:Heaven_Door.mp3] (written by Bob Dylan for movie 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) 被這麼多人翻唱過,還真是會忘了正宗始祖…

PS:差點看不到,因為票賣完了,但是,願意等的鳥兒有蟲吃,最後還是順利地進入觀展。

Comments

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